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环球汽车维修保养店环球汽车维修保养店 2025-11-28 3.29 W 阅读

2025年11月19日,由盖世汽车主办的“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在上海圆满落幕。大会为期1天半,线上线下同步进行。

在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高压化、平台化已成为驱动系统发展的核心趋势。高压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性能和充电效率,更为整车架构的简化和成本的控制提供了可能。同时,电机电控的创新以及功率模块的优化,正不断推动着电驱系统向更高效、更紧凑、更智能的方向迈进。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张和技术的不断突破,飞行电推技术、具身续航等前沿领域也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这些新兴动力技术的探索和应用,将为未来出行带来全新的可能性和体验。

随着800V及以上高压平台逐步成为行业主流,超充技术、碳化硅器件应用、驱动系统集成化等关键技术正推动产业进入“千伏级”跃升新阶段。然而,技术迭代仍面临电池能量密度、系统安全性、成本控制及跨领域协同等挑战,亟需产学研用多方协同攻关。会议汇聚整车企业、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科研机构及行业专家,深度探讨技术趋势、产业链协同与商业化落地路径,旨在加速高压系统与智能驱动技术的融合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更高效率、更低能耗的下一阶段迈进,为全球汽车产业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本次大会感谢安普鲁、联电、易特驰、飞锃半导体、金脉电子、意瑞半导体、赢双、维开安、毫欧电子、跃科智能、伊顿、莱姆电子、凯中精密、苏州弘能、昊方新能源、三泰、北极大、智参软件、创紫、致远电子、同星智能、思索技术、东方中科、创景、鹰峰电子、远测等26家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

主办方致辞及中国乘用车市场简析

在当前汽车产业深度变革与全球化布局加速的背景下,盖世汽车合伙人、常务副总裁顾晓颖系统阐述了中国乘用车市场的演进脉络、当前格局与未来趋势,并介绍了盖世汽车作为产业服务平台的核心业务。她指出,中国已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核心增长引擎,不仅贡献了全球85%的销量增量,更凭借占全球80%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成为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比亚迪、吉利等自主品牌成功进入全球销量前十。顾晓颖强调,中国乘用车市场已从早期的技术引进、自主创新步入快速崛起阶段,当前合资合作进入2.0时代,从单向技术输入转向双向赋能,中国正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源头。

她提到,产业竞争已从价格战逐步转向技术竞争与供应链整合,政策层面也在推动“反内卷”规范与安全标准升级,促进市场有序发展。顾晓颖介绍了2025年1-10月的市场表现,指出在“两新”政策推动下,累计销量达2,419万辆,同比增长12.8%,自主品牌份额提升至69.3%,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出口方面,插电混动车型同比增长两倍,奇瑞、比亚迪和吉利分别以弹性适配、集约主导与生态整合三种模式成功拓展海外市场,有效应对区域波动。

盖世汽车预测,到2030年,中国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与新能源渗透率有望双双突破80%,产业将持续向智能化、高质量与全球化方向迈进。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顾晓颖 | 盖世汽车合伙人、常务副总裁

电驱动产业洞察与趋势展望

基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实现全球领先且渗透率突破50%的背景,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分析师冯胜重点探讨了电驱动产业的技术趋势与市场竞争格局。冯胜指出,当前市场结构正发生变化,插电混动增速放缓而小型纯电车贡献显著增量,同时头部车企通过技术自研与成本控制实现高速增长。

他强调,电驱动技术正向高效、高性能和低成本发展,扁线电机与油冷技术已成为市场主流方案。冯胜提到,高转速是行业明确趋势,主流电机转速持续提升;800V高压平台正快速从高端市场向主流价位车型渗透。他还介绍了碳化硅功率器件渗透率的快速提升,以及混合功率器件在平衡性能与成本方面的优势。

在系统层面,多合一集成是提升功率密度的关键路径,分布式驱动则为高性能车型提供了重要发展方向。盖世汽车表示,未来在强制电耗法规的推动下,电驱动产业将持续向更高效率、更高集成度和更优成本的方向演进。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冯 胜 | 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分析师

长安汽车智慧新蓝鲸3.0开发与实践

在电动化趋势加速发展的行业背景下,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平台及模组开发部总经理邓伟重点探讨了其“智慧新蓝鲸3.0”动力系统的开发理念与实践,强调电动化不等于去内燃机化,而是通过多种技术路径协同实现零碳目标。邓伟指出,即使在电动化时代,内燃机与电动化的高效协同仍至关重要,通过附件解耦和工况优化,可使内燃机运行在更高效区间,实现1+1大于2的能量效率。

他介绍了长安汽车坚持长期主义,以新南京动力为根技术,通过发动机、增程器、电驱等模块化设计,构建了可灵活组合满足燃油、HEV、PHEV、增程和纯电等多种动力需求的积木式平台。在混动专用发动机方面,他强调通过高压缩比、米勒循环、低流阻EGR系统及智能热管理等技术,量产热效率已达44.39%,并储备了47.03%的更高技术。

邓伟提到,在电驱平台设计中,通过扁线油冷电机和构型优化,功率密度显著提升,例如起源A06高压电驱平台综合效率达93%,功率密度为2.9千瓦每公斤。他还强调了软件定义动力的重要性,通过集成控制器和智能算法优化能耗与驾乘舒适性,并应用韦伯费希纳原理缓解电车晕车问题。在电池与充电方面,他介绍了通过电芯安全设计、轴电流抑制技术以及高压快充,实现了30%至80%电量充电时间控制在9分钟以内的补能效率。长安汽车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机电液热磁等多物理场的深度融合,以应对全场景、低能耗、高适应性的用户需求挑战。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邓 伟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平台及模组开发部总经理

全栈创新赋能电驱未来

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且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历史性600万台的行业背景下,联合汽车电子电力驱动业务部产品管理总监奚浩兵重点探讨了全栈创新如何通过具体产品和技术突破赋能电驱未来,强调企业需平衡成本优化与技术创新以应对激烈竞争。奚浩兵指出,联合电子作为拥有30年历史的合资企业,已从引进博世技术发展到自主开发,业务覆盖电力驱动系统等多个领域。

他介绍了公司四大创新产品:首先是多合一电桥,采用背包式集成和铝镁合金材料,实现功率密度5.1千瓦每公斤和效率95%,并通过软件赋能提升驾驶性能;其次是5万转电机,虽技术上可行但实际推荐35000转,创新应用UXPIN绕组、取向硅钢与非晶组合等技术,提升效率与NVH表现;第三是充电机,体积小于半张A4纸,采用氮化镓技术实现6.2千瓦每升的功率密度和96%效率,兼容多种V2X功能;第四是超级融合控制器PDCU,集成多种ECU如VCU和MCU,通过硬件共享和软件优化降低成本并改善系统协同。

奚浩兵强调,联合电子凭借全球标准、博世本土化支持及售前售后服务,在“走出去”和“走进来”趋势中占据优势,今年新项目获全球OEM青睐。联合汽车电子表示,未来行业将回归技术驱动,只有持续创新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并推动可持续发展。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奚浩兵 | 联合汽车电子 电力驱动业务部产品管理总监

超高压925V下电驱的产品创新与产业链核心技术开发

随着新能源汽车高压架构技术快速发展,成为行业提升充电效率和续航能力的关键趋势,蔚来汽车作为换电模式的先行者,其电驱集成与EDU设计部门总监任传委重点探讨了900V超高压架构在解决用户充电焦虑、降低电耗及增强产业竞争力方面的核心必要性及创新实践。任传委指出,高压架构能直接优化能源补给体验,并回顾保时捷2019年推出800V车型引领行业风向。他强调蔚来在2022年发布国内首个900V高压架构,并于2023年实现ES8、ET9等车型量产,体现了技术前瞻性。

他介绍了整车高压系统需统筹车端与充换电端设计,涵盖电驱动、充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开发,并应对高压下轴承电腐蚀、绝缘可靠性等挑战。任传委提到蔚来自研1200V碳化硅功率模块、WPIN定转子工艺及智能油冷系统,提升了功率密度和NVH性能,同时通过产业链合作实现材料创新如高强度铝合金应用。

他还强调了生产自动化与高良率优势,支撑了产品规模化落地。蔚来汽车表示,未来将基于换电模式持续推动高压技术迭代,确保用户长期受益于电池技术进步和产业链自主可控。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任传委 | 蔚来汽车电驱集成与EDU设计部门总监

800V高压越野混动系统开发

在当前新能源越野车市场快速增长和用户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副总工程师管永超重点探讨了其面向800伏平台的马赫动力混动系统在越野车型上的技术突破与产品优势。管永超指出,越野“方盒子”车型市场增速显著,去年增长达89.3%,用户对车辆兼顾城区低能耗与越野高可靠性需求强烈。

他介绍了东风猛士品牌作为中国首个新能源豪华越野车品牌,已推出猛士M917与猛士817等车型,融合新能源与智能技术以降低驾驶门槛。管永超强调,新一代混动越野架构采用800伏电压平台,集成纵置混动总成、800伏电池与两档电后桥,配合AIcontrol智能控制系统,可实现15种运行模式,系统综合功率达700千瓦、综合扭矩1180牛·米,动力性能媲美传统6.0T燃油越野车。他还提到,系统通过VGT增压、复合冷却与多元热管理技术,保障在高温、高原等极端工况下动力不衰减,沙漠工况保电续航达115公里。

在操控性与可靠性方面,管永超指出,系统提供九种全地形驾驶模式与智能扭矩控制,具备IP68/IP69K防护等级与40万公里耐久设计,电池采用十层装甲防护与智能BMS管理,安全性与可靠性经过严格验证。在能耗方面,他介绍该系统纯电续航CLTC达250公里,综合续航WTC为1200公里,支持6C快充,十分钟可充至80%,并通过宽温域高效EGR系统与湿度传感器实现全工况能耗优化。东风汽车表示,未来马赫动力将与智能驾驶、车辆平台等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新能源越野车向可移动、低碳互联的智能体方向发展。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管永超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 副总工程师

集成化新能源电控系统标定解决方案

随着汽车电动化进程加速,电控系统标定技术的集成化与高效化需求日益凸显,易特驰标定解决方案高级专家雷翀重点探讨了其公司面向新能源车辆的全方位测量与标定解决方案。雷翀指出,ETAS工具链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实现高达1微秒精度的时间同步测量,并支持同时采集上万个变量而不占用控制器资源。他强调,在电机标定方面,需重点关注电流矢量控制Id/Iq、扭矩转速环以及MTPA/MTPV等关键参数的优化,并介绍了结合第三方功率分析仪进行高精度功率测量的方法。他还介绍了基于ASCMO工具的模型化标定方法,该方法能通过实验设计与多目标优化大幅减少台架测试时间。

雷翀提到,ETAS创新性地推出了基于AI的无传感器定子温度模型,可利用软件算法替代物理NTC传感器,从而降低硬件与维修成本。在制动系统标定案例中,他介绍了如何通过同步测量VCU、刹车控制器及前后电机控制器等信号,来优化再生制动与机械制动之间的力分配与切换平顺性,确保刹停过程安全舒适。针对热管理系统,他强调了可视化热能流动分析与电池单体电压温度分布监测的重要性,以优化冷却策略与热平衡控制。

易特驰表示,未来随着电控系统复杂度不断提升,其工具链将继续致力于通过高精度数据采集、智能化模型与开放集成环境来应对多控制器协同标定与测试的挑战。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雷 翀 | 易特驰标定解决方案高级专家

电池及5C超充技术

理想汽车在纯电领域持续投入,其电池性能开发专家罗海灵重点探讨了通过系统性技术创新解决用户补能焦虑的核心策略。罗海灵指出,随着主流电动车续航突破500公里,补能焦虑已取代续航焦虑成为用户核心痛点,具体表现为充电速度慢和充电便利性不足。

他强调理想汽车从顶层设计即将纯电产品定位为解决长途场景下的补能问题,目标是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500公里。他介绍了为实现5C超充能力,理想在电池硬件层面进行了多维创新,包括开发不高能量密度的高倍率电芯,其内阻降至0.3毫欧以下,并采用双大面冷却架构将系统散热能力提升至16千瓦,从而在保障电池寿命与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大功率快充。他提到通过分析用户实际充电数据发现,用户普遍期望充满电,且充电时间超过15分钟会显著增加焦虑,因此理想通过OTA升级重点优化了80%至95%电量的充电功率,将满充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以内。

他还强调了智能热管理策略的重要性,通过预测用户充电意图并进行精准预热,有效提升了冬季充电性能。罗海灵同时介绍了理想自建补能网络的进展,其超充站已覆盖全国繁忙高速及热门旅游线路,并通过智能规划、即插即充等功能提升用户体验。理想汽车表示,未来将继续优化超充网络覆盖与充电全流程体验,以支持纯电车型的大规模普及。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罗海灵 | 理想汽车电池性能开发专家

热点对话:以新制胜,智驭未来

围绕以上行业话题,大会进入热点对话环节。本次热点对话以“以新制胜,智驭未来”为主题,由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副总工程师管永超主持,蔚来汽车电驱集成与EDU设计部门总监任传委、吉利汽车中央研究院新能源开发中心软件开发部部长金昶明、理想汽车电池性能开发专家罗海灵参与讨论。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新能源多合一控制器开发实践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从2012年的10万辆跃升至2024年的1771万辆,呈现指数级增长,中国渗透率于2024年超过50%,迈入全面市场化新阶段,吉利汽车中央研究院新能源开发中心软件开发部部长金昶昶明重点探讨了吉利在新能源多合一电控产品开发方面的创新实践,强调高度集成化与控制技术融合是行业核心趋势。

金昶昶明指出,电子电气架构正从分布式经域集中式向整车集中式演进,高压系统平台从400V向800V乃至1000V升级,驱动电机控制系统从单一集中式向分布式轮边电机发展,各有优劣。他介绍了吉利去年推出的两款11合一电驱系统,集成VCU、BMS、EVCC、热管理及底盘防滑等功能,通过一芯集成技术将延时从毫秒级缩短至微秒级,替代传统CAN总线,提升响应速度至2毫秒,并在星愿和银河E5车型上实现超40万台销量,售后质量PPM控制在20多。他强调软件架构全域重构,采用AUTOSAR标准优化核间通讯与任务分配,基础软件整合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机制,满足ASIL C认证;硬件设计通过高密度布板降本,热管理采用九通阀实现能量分配,使热泵系统工作温度下探至零下20度。金昶昶明提到防滑控制通过G-TCS系统将冰面打滑量降低50%,并融合敏捷转向、扭矩矢量控制实现原地掉头等功能,同时电驱算法优化谐波抑制,扭矩精度达正负2牛。他还阐述了车云一体化方案,包括智慧能量管理、云端三电监控与40多个算法模型,实现零安抛目标,开发流程结合DevOps实现自动化测试与快速迭代。

吉利汽车表示,未来多合一电控市场将从2024年的356亿美元增长至2035年的650亿美元,软件占比达65%,但面临技术整合、标准统一及成本挑战,趋势是向计算集中、服务化架构、动力底盘融合及AI云端化发展。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金昶明 | 吉利汽车中央研究院新能源开发中心软件开发部部长

安普鲁过滤与膜技术在电驱动系统中的应用与优势

随着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向高压800伏平台和油冷技术快速发展,对系统防护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杭州安普鲁薄膜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应用专家周林轲重点探讨了过滤技术与膜技术在电驱系统中的应用,强调滤油阀方案是解决油冷电机和减速箱防护挑战的核心手段。周林轲指出,电驱系统包括电控、电机和减速箱,不能完全密封以避免内外压差影响寿命,因此必须开孔但需防止污染物进入。

他介绍了当前三种主流防护方案:迷宫结构无防护能力,单向阀在负压时无法平衡且有进水风险,而滤油阀通过ePTFE防水透气膜和滤油层实现压力平衡和油气过滤。周林轲强调,滤油阀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滤棉设计,需考虑纤维粗细、疏油能力和孔径以避免堵塞,确保长期耐久性。他指出,透气量取决于温度变化速度和腔体体积,耐水压需满足IPX7、IPX8或IPX9K标准,但实际测试如冰水冲击可能要求更高压力耐受。周林轲提到,安普鲁拥有20多年ePTFE膜研发经验,年出货膜片超10亿片,滤芯超1000万只,并在汽车领域实现国产替代,与博世、舍弗勒等厂商合作。

他介绍了滤油阀的应用场景,包括油冷电机、减速箱、差速器和多合一驱动系统,并强调安装方式如管道安装可减少油气接触。周林轲还指出,随着电气化、智能化程度提升,滤油阀在热管理系统、电池包等场景需求增长,但需应对油品差异和结构优化挑战。安普鲁表示,未来欧盟环保法规可能限制PTFE材料,公司已开发无PTFE替代膜材,同时800伏平台等新技术将推动滤油阀持续迭代以应对更高防护需求。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周林轲 | 杭州安普鲁薄膜科技有限公司 首席应用专家

SiC 功率器件:重塑新能源格局的核芯技术解决方案

随着碳化硅功率器件在新能源汽车高压平台中日益成为关键驱动技术,飞锃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产品市场副总监倪选伟重点探讨了该公司如何通过领先的碳化硅MOSFET技术为新能源领域提供高效解决方案。倪选伟指出,飞锃半导体依托华大半导体全产业链生态,自2015年起便专注于6英寸碳化硅技术研发,是国内较早布局该领域的厂商之一,其1200伏碳化硅器件累计出货量已达2400万颗,尤其在充电桩市场曾占据50%份额。

他强调,公司产品电压覆盖650伏至2000伏,车规级产品已通过AEC-Q101认证,并提供TO247-4、TO263-7及X2PAK等多种封装以满足高功率密度设计需求。他介绍了第四代碳化硅MOSFET通过优化元胞工艺和终端结构,将RSP降至1.8mΩ·cm²,高温下导通电阻比降至1.8:1,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从而在相同芯片数量下提升22%电流输出能力或降低系统成本。倪选伟提到,该技术同时实现静态损耗降低30%和动态损耗优化16%,并集成6.8欧姆栅极电阻以抑制并联震荡。

在应用层面,他强调了碳化硅器件在主驱逆变器、OBC、车载DCDC及空调压缩机中的关键作用,其中13毫欧1200伏器件专为800伏平台主驱设计,并具备Wafer Burning和KGD测试能力。飞锃表示,未来将继续拓展碳化硅在空调压缩机等能耗敏感领域的应用,以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表现。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倪选伟 | 飞锃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 产品市场副总监

一体化高性能逆变砖技术

随着汽车电子向高效能、高功率密度方向快速发展,上海金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英恒科技旗下专注汽车电子二十余年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高级研发经理周宣重点探讨了一体化高性能逆变砖技术的创新优势与应用前景。周宣指出,传统逆变器方案采用分离式功率模块和电容,存在寄生电感高、连接复杂等问题,而金脉的一体化逆变砖通过叠层铜排设计将系统整体ESL降至13nH以下,显著降低开关损耗和关断电压尖峰,提升系统效率和稳定性。他强调,该技术采用扁平化电容芯子设计,改善散热性能,使电容热点温度低于90摄氏度,从而延长使用寿命,同时集成无磁芯电流传感器,实现三温全转速范围精度不超过3%,兼顾高功率密度和灵活性。

周宣介绍了金脉的平台化开发能力,基于HPD封装模块可兼容IGBT和碳化硅方案,覆盖400V与800V电压平台,并通过电容芯子标准化实现快速迭代,结合ASPICE Level 3软件模块确保硬件与软件的高效集成。他提到,公司具备完整的仿真、测试和失效分析能力,包括模块封装试制线、CNAS认证实验室以及电机台架测试,以验证电气性能、EMC和可靠性。

金脉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技术投入,如规划超2万转电机台架,致力于以先进服务助力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升级,愿景是成为行业领先的产业服务平台。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周 宣 |  上海金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高级研发经理

高性能主驱电控:从碳化硅到混碳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追求电驱系统高性能与低成本平衡的背景下,小鹏汽车功率系统高级总监陈皓重点探讨了其公司在主驱电控技术从碳化硅到“混碳”方案的创新开发历程与显著成果。陈皓指出,小鹏汽车自2014年成立以来,已从纯电车型扩展到包含增程车型及飞行汽车、机器人等多元化业务,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他介绍了小鹏主驱电控的技术演进路径,从早期采用分立式IGBT,到2022年行业首发1200伏碳化硅的800伏电驱系统,再到2023年开启自研并量产塑封碳化硅模块。他强调,最新为增程车型平台开发的“混合碳化硅”(混碳)方案是本次分享的核心,该方案通过将碳化硅与IGBT并联,巧妙结合了二者在小电流和大电流工况下的各自优势。

陈皓提到,混碳方案不仅将碳化硅用量降低了60%,实现了大幅降本,而且通过复杂的控制算法优化,出流能力相比分立芯片方案提升了35%,达到480安,同时电控效率与纯碳化硅方案持平,驱动系统CLTC效率高达93.5%。他介绍了自研的混碳模块采用创新封装,使全桥体积比传统塑封模块降低59%,并应用于同轴电驱,使系统体积缩小30%,便于整车布局。此外,他还提及了在碳化硅应用中对轴电流抑制、软件控制策略(如DPWM)以及全链条验证能力等方面的技术攻克。小鹏汽车表示,未来其技术研发将服务于更广阔的产品生态,包括即将量产的飞行汽车和高度仿真的机器人,致力于用智能化重构物理世界。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陈 皓 | 小鹏汽车功率系统高级总监

适用于轻型商用车电驱桥的经济型多速动力换挡动力总成

在当前汽车行业追求更高动力与更低能耗的背景下,法雷奥减振器&连接器研发经理叶子郁重点探讨了其新一代两速变速箱如何通过创新设计实现动力性、经济性与成本控制的平衡。叶子郁指出,该变速箱具有三个核心关键词:Affordable、多速比以及动力换挡。

他强调,这款产品在硬件成本增加有限的前提下,能够显著提升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性。他介绍了变速箱的精简结构,指出其通过集成一个湿式离合器、一个超越离合器和一个狗齿离合器,并采用全液压执行机构,以单一电子油泵实现了冷却、润滑与换挡作动的集成功能,结构紧凑且覆盖210千瓦功率与7100牛米扭矩。叶子郁提到,动力换挡过程通过湿式离合器的结合与分离,配合超越离合器的被动工作与狗齿离合器的锁止作用,实现了平顺的档位切换,并确保倒车与能量回收功能的实现。他介绍了基于大量仿真的验证结果,表明在7.5吨商用车上应用该两速变速箱,可提升电耗效率约3.6%,并通过优化电机工作点带来更优的动力表现。

叶子郁强调,尽管变速箱初始成本略高,但凭借电池容量与能耗的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可实现约3%的节省。他表示,法雷奥希望这款可扩展、速比可调的产品能为不同车型的主机厂提供差异化选择,助力行业在动力总成领域探索更多优化路径。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叶子郁 | 法雷奥减振器&连接器研发经理

新材料高性能电机创新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对电机轻量化、功率密度和NVH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上海大学教授黄苏融重点探讨了先进材料如何驱动高性能电机的创新,并强调“一代材料一代电机”的理念,指出电机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必须依赖材料科学的突破。黄苏融指出,当前主流的高性能电工钢、非晶合金和软磁复合材料各有其应用特点与挑战;他强调非晶材料虽然具有铁损极低、电阻率高、能显著提升电机效率的优势,但其饱和磁密较低导致扭矩密度受限,且磁致伸缩系数大、杨氏模量低使得其对机械应力极为敏感,在加工与运行中易引发振动噪声,这是产业化面临的主要瓶颈。

他介绍了SMC材料各向同性、形状灵活的优点,特别适合三维复杂结构电机如轴向磁通电机,但也指出其粉末冶金工艺存在多变量敏感、产品一致性差的产业化难题。黄苏融提到,许多设计者简单地将非晶铁芯替换进现有电机设计中,虽能拓宽高效区,却会带来转矩下降和电流谐波增大的问题;他强调必须建立材料在多物理场下的服役特性数据库,并推动电机构型、工艺与材料特性的协同匹配,才能实现有效创新。

他表示,未来非晶电机的实用化挑战在于通过创新设计如三明治结构来抑制应力敏感性并平衡振动噪声,而SMC技术则需攻克工艺稳定性以实现批量应用。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黄苏融 | 上海大学教授

泛内燃机化趋势下的Hi4技术介绍

在当前全球汽车产业多能源路径并行发展的背景下,长城汽车技术中心混合动力系统技术总监赵晴重点探讨了长城Hi4智能四驱技术体系如何通过多元化创新构型满足不同用户场景的核心需求,并以此推动品牌全球化布局。赵晴指出,长城汽车已构建覆盖燃油、HEV、PHEV、BEV及FCEV的全动力技术矩阵,而在混动领域,Hi4技术体系以创造最大化用户价值为目标。她介绍了Hi4基础版采用双电机与两档串并联架构,通过主驱电机后置、50:50轴荷分配等设计,实现了经济性、动力性及安全性的显著提升,其搭载车型馈电油耗低至百公里5.8升,零百加速达5.9秒。

她强调,针对中大型车的Hi4性能版创新采用四档串并联,解决了车重增加带来的能耗与动力妥协问题,使中大型车具备媲美紧凑车型的经济性。对于泛越野市场,赵晴提到Hi4Z集成功率分流与三档串并联构型,实现了长续航、低能耗与强悍越野性能的结合,其WLTC综合续航超1100公里,亏电油耗仅7升级。她还介绍了专为极限越野打造的Hi4T技术,其通过非解耦四驱、三把机械差速锁及油电并联设计,保障了全场景越野能力,如在沙漠场景下扭矩可持续稳定输出。

此外,赵晴指出Hi4技术已在多款车型上成功应用,累计销量突破数十万辆,并荣获行业权威奖项。长城汽车表示,未来将依托其全球化验证体系,推动Hi4技术在欧盟、北美、中东等多个海外市场落地,进一步深化品牌的全球化战略布局。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赵 晴 | 长城汽车技术中心混合动力系统技术总监

增程电驱产品开发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电驱系统高级专家张国耕介绍到,泛亚汽车拥有两大园区及多个工程中心与试验基地,覆盖高温、高寒、高原等极端环境测试能力。此外,公司建有振动噪声、整车风洞、新能源电池、电磁兼容等多个先进实验室,具备整车开发与验证的全流程技术支撑。

他表示,泛亚汽车变速箱及电驱团队具备深厚技术积淀,经历了外购、国产化、自主开发至技术输出的完整发展过程。团队在电气化转型中开发了多款混动与纯电专属变速箱,并在通用全球方案竞争中脱颖而出。重点推出的400伏增程电驱系统具备高扭矩、高功率密度及优异的加速性能,通过稳健的功能安全设计、轴承防腐蚀技术及全面的耐久验证体系,确保产品可靠性与竞争力。

张国耕还提到,基于自主研发的电子架构与电驱系统,泛亚汽车推出了中大型豪华车型别克至境L7,配备全域自研的增程电驱系统与智能化底盘系统。该车型在多项行业评测中表现卓越。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张国耕|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电驱系统高级专家

全民度电十公里,分布驱动创安全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电驱动系统规划总监陈振兴分享到,华为智能电动致力于推动新能源汽车实现“全民度电10公里”的目标,即在A级至D级车型中实现每度电行驶10公里以上,A级车更将提升至12公里。这一目标旨在通过提升整车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电池成本,实现“油电同速、油电同频”,使用户在补能体验上与燃油车持平,从而加速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技术演进方面,华为将“度电续航”划分为三个阶段:1.0阶段依赖增加电池容量,导致车重增加、效率下降;2.0阶段通过整车系统优化,实现A级车度电10公里;而3.0阶段则致力于在所有车型中实现度电10公里,并结合高压超充网络,实现五分钟行驶500公里的高效补能。

陈振兴表示,度电续航不仅成为衡量车辆能效的关键指标,也成为销量表现的重要影响因素,高效能车型在成本控制与市场竞争力方面优势显著。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陈振兴|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电驱动系统规划总监

高压安全防护系统的集成化设计

伊顿(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产品专家王经伟介绍到,伊顿作为一家百年历史的跨国企业,以其财务稳健性和技术积累为基础,聚焦于解决高功率电驱和快速充电对传统保护方案带来的冲击。其产品体系旨在通过智能、可靠的解决方案,确保电池和高压回路在过流、故障及碰撞等各种场景下的安全。

王经伟详细介绍了伊顿的主打创新产品。BREAKTO智能通断器作为主被动一体的保护器件,实现了快速分断高电流,克服了传统熔断器与继电器组合的响应迟滞与粘连问题。针对800V平台充电兼容性挑战,伊顿推出的BCS电池配置开关,能通过内部结构切换实现电池组在400V与800V之间的灵活转换,有效提升了用户使用不同充电设施的便利性。

此外,伊顿还针对永磁电机反向发电的特殊风险,开发了专用的断开装置。诸多方案共同构成了伊顿为电动汽车高压系统提供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王经伟|伊顿(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产品专家

新型浸没式油冷闭口槽连续扁线技术——驱动电机的技术及规模化制造工艺的新方向

马威动力董事长助理&销售总监宁鹤颀介绍到,马威动力是一家电驱动解决方案企业,长期专注于驱动电机的研发与制造,在航空航天、国防及赛车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2020年,马威动力正式进入汽车驱动电机市场,并于2024年实现全球首款闭口槽浸没式油冷连续扁线混磁电机的批量生产与装车应用。

宁鹤颀重点介绍了该电机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CFW连续波绕组定子技术、浸没式油冷方案以及转子的非对称隔磁桥设计,并强调了这些技术在减少焊点、提升散热、优化NVH和降低扭矩波动方面的优势。

宁鹤颀还分享了与之配套的规模化制造工艺,包括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的全自动化产线,该产线具有高节拍、高良率、高柔性和节省空间与成本的特点,展现了其技术的可量产性与商业竞争力。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宁鹤颀|马威动力董事长助理&销售总监

舍弗勒多路径分布式电驱动解决方案

舍弗勒大中华区电驱动桥业务单元负责人黄超在分享中介绍了舍弗勒的整体情况。舍弗勒专注于驱动技术,涵盖电驱动、汽车动力系统、底盘及车辆全周期服务四大事业群,并在中国设有多个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产品线覆盖二合一、三合一电驱动系统及轮毂电机等,展现出雄厚的技术积累与市场布局。

黄超重点阐述了舍弗勒在分布式驱动领域的技术进展与产品方案。舍弗勒自2011年起持续投入研发,推出了包括扭矩矢量分配电桥、同轴减速箱、轮毂电机等多代产品,并已实现多项量产应用。

舍弗勒通过整合制动、差速与驱动功能,实现系统轻量化、快速响应与能量回收优化,并着眼于未来智能辅助驾驶与滑板底盘趋势,推动轮毂电机等核心技术的发展。黄超表示,舍弗勒凭借全链条技术整合能力,致力于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推进驱动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黄超 博士|舍弗勒大中华区电驱动桥业务单元负责人

大功率直接驱动扁线电机技术

上海EVK电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曹红飞介绍了大功率直驱电机在汽车、压缩机、工程机械等领域的应用需求,重点强调了效率、可靠性与小型化等关键挑战。

曹红飞重点探讨了扁线电机的技术路线与发展,特别提出“不等槽宽”设计在提升槽满率、改善散热和降低铁损方面的优势。通过实测对比,证明该技术可显著降低电机温度、提升系统效率。此外,还分析了扁线电机因电感较低导致的谐波损耗问题,并提出通过短距绕组、优化极对数等方式提升系统匹配性与工况效率。

曹红飞还介绍了EVK在扁线电机柔性制造与长线芯工艺方面的创新,旨在降低设备投入并拓展功率范围。其技术平台可覆盖150–500千瓦功率和多种扭矩需求,适用于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多领域,并有望实现单机1兆瓦的功率目标。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曹红飞|上海EVK电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至此,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结束。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和所有参会者的热情参与!大会虽已结束,但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步伐永不停歇。期待未来汽车行业继续携手共进,开启智能出行新篇章。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千伏跃升 双擎驱动 | 2025第六届汽车高压及驱动系统大会圆满落幕

The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